English

音乐 森林 水维也纳印象

1998-10-1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刘莘 我有话说

奥地利素以音乐闻名于世。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蕴育了海顿、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玛勒等世界最负盛名的音乐家,而且诞生了诸如卡尔·勃姆和卡拉杨等指挥大师,至于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奏更是让乐迷们如醉如痴。

因而,在一般人印象中,一提起维也纳,必然会联想到施特劳斯和他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金色大厅。的确,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期间,所到之处,无不被音乐包容、震撼。不管是在金色大厅欣赏恢宏神圣的交响乐,还是城市公园中肃静的一代代著名音乐家的塑像,既使是坐在街头酒店和咖啡屋中,也能聆听到优雅轻松的乡村乐队的吹拉弹唱,就连陪同我们的政府官员也不时地在风琴的伴奏下引吭高歌。音乐已扩张到纳也纳的每一寸空间,音乐也自然融入每个维也纳人的血液中。

维也纳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之乡,而且还是一座大花园。公园和森林覆盖了50%的维也纳市区,在欧洲各大都市中,它拥有面积最大的葡萄园,茂密葱郁的森林如同一个绿色的肺腑,为维也纳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施特劳斯不朽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使多瑙河声名远播、家喻户晓,它流经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维也纳。站在维也纳最高的建筑———多瑙塔上俯瞰多瑙河,河水与绿地交错,美不胜收。为了治理多瑙河的洪水泛滥,在维也纳境内开出了一条20公里长的与多瑙河平行的泄洪河道,两条河道中间形成了700多公顷的绿洲和40公里长的河滩,这就是人工多瑙岛。每当周末假日,总有许多人骑着自行车上岛休息、散步、游泳、进行日光浴。这就是维也纳人生存的环境,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

维也纳的音乐和美好的自然环境早已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我今天要提及的是鲜为人知的维也纳人的饮用水———天然矿泉水。说起来也许让人难以相信,维也纳人饮用的水是来自数千里外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为了亲眼目睹这一浩大的工程,我们接受维也纳市政官员的邀请,驱车直奔阿尔卑斯山,一路上是云雾深锁的山峰、苍翠欲滴的森林、田间和乡村别墅点缀其间,仿佛置身人间仙境,由此不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大自然赋予维也纳人的太多太多。然而,当我走进漫长的地下隧道,透过玻璃窗,看到眼前如同浪花翻滚的山泉,当我喝下第一口清凉甘甜的山泉水时,更感到这人间仙境并非完全是上帝的恩赐、大自然的造化,这其中包含着维也纳几代人的梦想和艰辛。

这一耗资巨大的引水工程,始于本世纪初,前后动用了10万民工,历时10年才告竣工,使阿尔卑斯山的泉水经过36小时的奔流,跨越3000公里的路程,流入维也纳市的千家万户。

据说,在修建引水工程时还留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在阿尔卑斯山密密匝匝的森林里,住着铁匠一家,他们每天砍伐大量的树木,以维持他的铁匠生意。在上个世纪末,执政的是哈布斯堡家族最年轻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他就是西西公主的丈夫。那时候,奥地利在他的统治下再次走向繁荣。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多瑙河水和地下水日渐枯竭。当时的维也纳市长路依格上书皇帝,提出引阿尔卑斯山的泉水入维也纳的设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和水的质量,维也纳市花巨资维护水源,禁止农业耕作,买下方圆145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林业运作和狩猎,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个铁匠铺,所有这些,现在都成为引水工程展览馆的文物。

谈起引水工程,维也纳人非常自豪和骄傲:引水工程先是将所有的山泉水集中起来,然后再分流到100多个蓄水池,多余的水从地表流入河中。山泉水再经5个蓄水池,流入各条管道直到维也纳市的34个分水厂,再接到各家各户。因而一直到今天,维也纳人饮用的都是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矿泉水。

为后人造福的引水工程,在当时远近闻名。1900年动工,1910年完成。弗兰茨·约瑟夫皇帝亲自主持了引水工程的开通仪式。他手举盛满山泉水的玻璃杯宣布引水渠道正式开通。还将带有他签名的金色手链送给为他递上泉水的小姑娘。现在,玻璃杯、手链以及装有上书皇帝的申请书的金筒等都作为文物陈列在展览馆中。

前维也纳市长齐尔科博士,非常好客,他在向我们介绍引水工程时,更是喜形于色,他曾亲自接待过已故英皇妃戴安娜,他说,当年他告诉戴妃维也纳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时,戴妃不置可否,第二天戴安娜特地问市长是否专门为她提供饮用水时,老人自豪地说,在维也纳每个人都喝这样的水。

80多年过去了,维也纳人一直在前人庇荫下享用圣水,而且一直将这条引水设施视为全市人的生命源泉,不管是山上的自然环境还是引水管道的设施都保护得非常好。因为这也是全市人的健康保证。

这就是维也纳,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如醉如痴的迷人音乐,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有福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